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检测项目 > 材料检测
地膜检测

地膜检测

发布时间:2025-07-18 23:46:11

中析研究所涉及专项的性能实验室,在地膜检测服务领域已有多年经验,可出具CMA和CNAS资质,拥有规范的工程师团队。中析研究所始终以科学研究为主,以客户为中心,在严格的程序下开展检测分析工作,为客户提供检测、分析、还原等一站式服务,检测报告可通过一键扫描查询真伪。

地膜残留检测:守护农田生态的关键技术

副标题:精准识别与高效治理的新途径

引言
在现代农业生产中,农用地膜因其显著的保温、保墒、抑草和增产效果,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。然而,大规模使用后的地膜若未能及时有效回收,其残留碎片会不断累积,形成难以降解的“白色污染”,严重威胁土壤健康、作物生长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。地膜残留污染的精准检测,是评估污染现状、指导科学回收、实施有效治理的前提与基础,对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。


一、地膜残留:不容忽视的“白色污染”威胁

地膜主要由聚乙烯(PE)等高分子聚合物制成,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周期漫长(可达数百年)。残膜碎片进入土壤后,其危害是多层面的:

  1. 破坏土壤结构: 残膜阻隔水分和养分在土壤中的正常运移,破坏土壤孔隙度和透气性,导致土壤板结硬化。
  2. 阻碍作物生长: 碎片缠绕作物根系,影响根系下扎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;阻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,降低出苗率和整齐度。
  3. 污染生态环境: 残膜随风雨迁移进入水体、自然生态系统,或被动物误食,造成二次污染和生物危害。
  4. 降低农事效率: 大量残膜混杂在土壤中,增加后续耕作(如犁地、播种)的阻力与难度,损坏农机具。
 

准确掌握农田中残膜的数量、分布范围和碎片大小等信息,是制定针对性回收策略、评估治理成效的关键第一步。


二、地膜检测技术:从人工到智能的突破

随着科技发展,地膜残留检测方法已从传统的人力普查向高效、精准的现代化技术迈进:

  1. 传统人工采样检测法:

    • 原理: 在选定地块,按网格或随机方式挖掘一定深度(通常0-30cm)的土壤样本,通过人工分拣、清洗、晾干后,称重计算单位面积残膜量(kg/hm²),并记录碎片大小、分布深度。
    • 优点: 方法直接,成本低廉,结果直观(可获取物理样本)。
    • 局限: 劳动强度巨大,效率极低,代表性受采样点密度和分布影响大,破坏性强,仅适用于小范围或研究性调查。
  2. 近地面遥感与光谱识别技术:

    • 原理: 利用地膜(尤其是PE)在特定光谱波段(如可见光、近红外、短波红外)具有独特反射或吸收特征,区别于土壤和植被。通过搭载在地面移动平台(如推车、农机)或低空无人机上的高光谱、多光谱成像仪采集农田地表图像数据,结合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算法(如机器学习分类),自动识别并量化裸露或浅层掩埋的残膜。
    • 代表技术: 无人机高光谱遥感、手持式地物光谱仪结合GPS定位。
    • 优点: 覆盖范围较大,效率高,非接触无损,空间分辨率高,可获得分布图。
    • 局限: 易受植被覆盖(作物、杂草)、土壤湿度、光照条件和深层埋藏残膜的影响,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复杂度高。
  3. 探地雷达检测法:

    • 原理: 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,电磁波遇到不同介电常数的介质(如土壤、石块、地膜、根系等)会反射回来。通过分析反射波的强度、时间和波形特征,推断地下目标物的位置、大小和性质。
    • 优点: 对深层(可达1米以上)残膜具有一定探测能力,非破坏性。
    • 局限: 土壤含水量、质地、盐分等背景复杂,对小型、碎片化残膜识别困难,分辨率有限,解译需要专业知识,成本较高。
  4. 机器视觉自动化分拣检测:

    • 应用场景: 主要用于地膜回收站点或处理厂,针对回收来的混合物料(泥土、秸秆、根茬、残膜)。
    • 原理: 利用高速工业相机捕捉物料流图像,基于残膜的颜色、形状、纹理等视觉特征,通过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算法实时识别并定位残膜碎片,驱动机械臂或气流喷嘴进行自动分选。
    • 优点: 极大地提高回收物料的分拣效率和纯净度,是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环节。
    • 局限: 主要面向回收后的集中处理环节,而非田间原位检测。
 

三、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与评估

  • 农田污染普查与风险评估: 近地面遥感(尤其无人机)技术因其高效性,成为大范围农田残膜污染现状调查和环境风险评价的首选方法。
  • 精准回收指导: 基于检测获得的残膜分布“热点图”,可指导农机进行精准、高效的机械化回收作业,优化回收路径和资源投入。
  • 治理效果监测: 在同一区域不同时间段(如回收前后、不同耕作制度下)采用相同检测方法进行监测,科学评估回收技术、替代地膜(如全生物降解膜)或管理措施的实际效果。
  • 回收物料质量控制: 机器视觉分拣系统是提升回收地膜再生料品质、保障下游产品性能的核心装备。
  • 科学研究支撑: 为研究残膜迁移转化规律、生态毒性效应以及新型环保地膜的性能评估提供可靠数据支持。
 

评估选择依据: 具体检测技术的选用需综合考虑检测目标(普查、定位、定量)、精度要求、土壤植被覆盖情况、检测深度、成本预算、时效性要求等因素。目前,“无人机平台+高光谱/多光谱成像” 因其良好的平衡性(效率、精度、覆盖范围、成本)成为田间原位检测的研究热点和主流发展方向。


四、实施要点与挑战

  • 标准化与规范化: 亟需建立统一的地膜残留检测标准方法(包括采样规范、数据处理流程、结果表达方式等),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科学性。
  • 复杂环境适应性: 提高检测技术在植被茂密、土壤湿润、背景复杂、残膜碎片微小或被深埋等困难场景下的鲁棒性和准确性是持续挑战。
  • 低成本化与易用性: 推动先进检测技术(如专用传感器、智能算法)的成本降低和操作简化,以利于基层农技部门和生产主体推广应用。
  • 多技术融合: 单一技术往往存在局限,融合多种技术(如遥感初步筛查+重点区域人工/GPR验证+回收点机器视觉分拣)是提升整体检测效能的有效途径。
 

五、展望:智能感知驱动精准治理

未来地膜检测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聚焦于智能化、实时化和高精度化

  • 传感器与算法升级: 开发更灵敏、特异性的传感器,集成更强大的AI算法(如深度学习、迁移学习),提升复杂场景下的识别精度和自动化程度。
  • 星-空-地一体化监测: 探索卫星遥感宏观监测、无人机中观详查与地面传感器/机器人微观核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监测网络。
  • 实时在线监测: 发展可与大型农机联动的近实时残膜检出系统,为精准农业变量作业提供即时决策支持。
  • 大数据平台构建: 整合检测数据、土壤数据、气象数据、种植数据等,构建地膜残留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管理平台,支撑科学决策。
 

结语

地膜残留污染的有效防控,始于准确的检测与评估。突破传统人工检测的局限,大力发展以光谱遥感、机器视觉、探地雷达等为代表的现代化智能检测技术,并推动其标准化、实用化和规模化应用,是实现地膜污染精准识别、科学治理和长效管控的必由之路。持续创新检测手段,筑牢监测基石,方能有效破解“白色污染”困局,守护宝贵的农田生态环境,确保农业的绿色、可持续发展。

检测资质
CMA认证

CMA认证

CNAS认证

CNAS认证

合作客户
长安大学
中科院
北京航空航天
合作客户
合作客户
合作客户
合作客户
合作客户
合作客户
合作客户
合作客户
合作客户
检测热点
2024-06-04
2024-06-04
2024-06-04
2025-07-17
2024-06-04
2024-06-04
2024-06-04
最新检测
2025-07-18
2025-07-18
2025-07-18
2025-07-18
2025-07-18
2025-07-18
2025-07-18
2025-07-18
联系我们
联系中析研究所
  • 服务热线:400-635-0567
  • 投诉电话:010-82491398
  • 企业邮箱:010@yjsyi.com
  • 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航丰路8号院1号楼1层121
  • 山东分部: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
前沿科学公众号 前沿科学 微信公众号
中析抖音 中析研究所 抖音
中析公众号 中析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
中析快手 中析研究所 快手
中析微视频 中析研究所 微视频
中析小红书 中析研究所 小红书
中析研究所
北京中科光析化工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| 京ICP备15067471号-33
-->